-
名称虻虫(Ménɡ Chónɡ)
-
英文名Gadfly
-
别名牛虻、牛蚊子、牛蝇、牛苍蝇、瞎蒙
-
性味苦,微寒。有毒。
-
归经入肝经。①《纲目》:"肝经血分。"②《要药分剂》:"入肝经。"
-
功效
-
用量0.5~1钱。
-
禁忌
孕妇及无瘀积者禁服。
-
附方
-
应用
-
论述
①《纲目》:"成无己云,苦走血,血结不行者,以苦攻之,故治蓄血用虻虫,乃肝经血分药也,古方多用,今人稀使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蜚虻,其用大略与蟅虫相似,而此则苦胜,苦能泄结,性善啮牛、马诸畜血,味应有咸,咸能走血。故主积聚症瘕一切血结为病,如《经》所言也。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,闭塞咽喉,故主喉痹结塞也。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,然仲景抵当汤、丸,大黄蟅虫丸中咸入之,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。"
③《本经逢原》:"虻虫,《本经》治症瘕寒热,是因症瘕而发寒热,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。仲景抵当汤、丸,水蛭、虻虫虽当并用,二物之纯险悬殊。其治经闭,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,以破瘀而不伤血也。苦走血,血结不行者,以苦攻之,其性虽缓,亦能堕胎。"
④《药征续编》:"按用虻虫之方,曰破积血,曰下血,曰畜血,曰有久瘀血,曰有瘀血,曰妇人经水不利下,曰为有血,曰当下血,曰瘀热在里,曰如狂,曰喜忘,是皆为血证谛也。然不谓一身瘀血也,但少腹有瘀血者,此物能下之,故少腹鞕满,或曰少腹满,不问有瘀血否,是所以为其证也。"
-
炮制
炒虻虫:文火微炒,取出去足翅。
-
鉴别
-
贮藏
-
药理
1.抗凝作用,虻虫在体外有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,体外和体内均有活化纤溶系统的作用。虻虫水提取物540mg/(kg/d)和270mg/(kg/d)灌胃,连续7天,均能显着延长大鼠的出血时间,显着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;大剂量组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有明显抑制作用。华虻水浸液560mg(生药)/kg或粗蛋白提取液150mg/kg灌胃,每日1次,连续7天,能显着减少家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,抑制血小板粘附性,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,并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血细胞比容。这些实验表明虻虫可能通过降低血液的“粘、浓、凝、聚”,而发挥活血、逐瘀、破积和通经的临床效果。
2.对小肠功能的影响,虻虫水煎剂对小鼠离体回肠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。灌胃给药,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无明显影响。按千克体重计算,以相当于人用量的200倍,连续2天给小鼠灌服虻虫水煎液,也未见稀软便、粘液或腔血便。表明虻虫不阴止肠道水分的吸收,也无明显刺激作用,不但无“致泻作用,相反 使小鼠白天的排便次数明显减少。
3.抗炎作用,虻虫提取物B、C和D组分80mg/kg,分别腹腔注射,均 能明显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,其B组分作用较强,后者静注10-20mg/kg的阿司匹林。
4.镇痛作用,虻虫提取物A或B组分100mg/kg灌胃,能明显对抗苯醌(phenylquinone)所致小鼠扭体反应,其B 组分作用较强。
5.其他作用,虻虫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,对内毒素所致肝出血性坏死病灶的形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,虻虫醇提取物有明显溶血作用。
-
分布
平常居于草丛及树林中。性喜阳光,多在白昼活动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产广西、四川、浙江、江苏、湖南、湖北、山西、河南、辽宁等地。
-
成份
含蛋白质、氨基酸、胆固醇及钙、镁、磷、铁、钴、铜、锰、锶、锌铝等24种无机元素。
虻虫
虻科昆虫复带虻Tabanus bivittatus Matsumura 或鹿虻T. chrysurus Loew.的干燥雌虻成虫。夏秋捕捉雌虫,捏其头部致死,晒干或阴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