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中药材 / 秫米

    秫米

    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。

  • 名称
    秫米(Shú Mǐ)
  • 英文名
  • 别名
    众、秫、糯秫、糯粟、黄糯、黄米
  • 性味
    味甘,性微寒
  • 归经
    肺;胃;大肠经
  • 功效
  • 用量
    内服:煎汤,9-15g,包煎;或煮粥;或酿酒。外用。适量,研末撒;或捣敷。
  • 禁忌

    小儿不宜多食。

    1.《食疗本草》:“壅五脏气,动风,不可常食。”2.《养生集》:“味酸性热,粘滞,易成黄积病,小儿不宜多食。”(引自《纲目》)

    https://www.zhongyiwenhua.com

  • 附方
  • 应用
  • 论述

    综论秫米之功用:1.陶弘景:“北人以此作酒煮糖,肥软易消。方药不正用,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。”(《本草经集注》)2.李时珍:“秫者,肺之谷也,肺病宜食之。故能去寒热,刊大肠。大肠者肺之合,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。《千金》治肺疟方用之,取此义也。《灵枢经》歧伯治阳盛阴虚,夜不得瞑,半夏汤中用之,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。大肠利则阳不盛矣。”(《纲目》)

    https://www.zhongyiwenhua.com

  • 炮制

    1.生秫米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,筛去灰屑。

    2.炒秫米《得配本草》:“炒用”。现行,取净生秫米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,微具焦斑。

    饮片性状:生秫米呈小球形,直径约lmm。表面类白色,一侧面可见一凹糟,断面白色。质硬,富粉性。气微,味甘。炒秫米形如秫米,表面黄色,微具焦斑。具焦香气。贮干燥容器内,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。

    https://www.zhongyiwenhua.com

  • 鉴别
  • 贮藏
  • 药理
  • 分布

   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
    https://www.zhongyiwenhua.com

  • 成份